
学费:2.20万
学制:1.5-2年
方式:网络班
地点:湖南
一、学院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7个校区,24个学院,占地2744余亩,建筑面积125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为创办于1960年的湖南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岳麓山下、碧波粼粼的湘江之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培养人才、研究学术的理想园地。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公共管理学院已进入全国高校同类院系的前列。
二、学院特色
本学科2000年获批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批人口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学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系所同仁的共同努力,本学科已形成了3个比较稳定的学科方向,即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文化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研究和人口学理论与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研究。近5年,专任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在《民族研究》、《社会:社会学丛刊》、《青年研究》、《民俗研究》等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15部,译著2部,代表性成果转化应用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社会学专业硕士点也为民政部门、社区管理部门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等培养大量的管理人员。
三、学院优势
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基地、县域发展研究中心,1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设有生态文明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所、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研究所、共享思想研究中心、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非洲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所、人口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伦理学研究》(中国伦理学会会刊,CSSCI 期刊)杂志社。
四、师资力量
学院立足人才强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4人、其中教授35人(二级教授23人),副教授25人、讲师41人,高级职称占比约57%;教师中有博士96人,占比超过92%。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2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中先后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评委2人,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4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有湖南省"芙蓉学者"2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4人,荣誉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2人。
五、学术研究
学院坚持学术兴院,科研成果丰硕。1987年以来至2021年,我院教师独立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近140项(其中重大课题3项、重点课题17项),承担省部级课题484项,出版著作673余部,公开发表论文4491篇。不少著作和论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产生良好社会效益。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全国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17项。此外,我院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0多位教师担任省级学会重要职务,多位教师担任全国性学术机构领导职务,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六、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首位,担当使命、立德树人。自建系以来,共培养全日制普通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0650余名,硕士研究生52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410名,各类成人教育学员上万名。目前,学院办学规模全日制本科生超过1000人、研究生(含博士生、专硕生)约900人。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120余项,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以上奖励22项;研究生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210余项,其中全国"百优"博士论文1篇,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1篇,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17篇,湖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8篇。学院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本科生升研率年均36%,居学校前列。
学院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学院现有学科化、信息化资料室3个,专业藏书7万余册,订购报刊400余种;建有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包含社会调查与统计实验室、管理学实验室、文科师范技能实训室、文科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全部教室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七、课程设置
1、学科基础课
社会学通论、婚姻情感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法律与社会治理、定性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基础、西方社会学理论、健康与社会、社会阶层分析、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宏观经济社会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组织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方向课
社会政策史、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公共政策研究
3、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课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网络与职场发展
4、企业战略管理
绩效与薪酬体系、社会心理学方向课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儿童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研究
5、社会工作方向课
社会工作通论、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实务与方法、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
八、申请条件
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即2019年9月以前获得学士学位者),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或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
2、申请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关材料经审查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
九、申硕统考申请步骤
1、在每年规定时间(通常为三月份)登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同力统考 →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注册。
2、每年五月份最后一个周日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申硕考试,科目为外语和综合。
十、授课方式
1、学校本部老师安排授课。
2、利用网络授课。
3、课程水平认定考试由学校统一管理。考试方式可以包括笔试、课程论文或结合多种考试形式的综合考试。
4、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四年内完成我校组织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且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十一、学费
第一阶段:学费:22000元
第二阶段:学位申请费(论文指导答辩费):12000元
学位申请费在通过学位相关考试进入论文写作环节时交清。所有费用一经交纳,概不退回。
十二、其他事项
申请人网上填报的信息及提交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必须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立即取消申请资格,所缴纳费用不予退还。
相关简章
感谢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友好访问,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基本原则,本网将按照本声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提醒您仔细阅读。
一、用户须知
1、本网站尊重您的隐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处理网络个人信息的规定来处理您的信息。
2、本声明将介绍我们如何处理通过网站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访问和更正这些个人信息的权利。
3、本网站享有变更本声明的权利,这些变更信息在更改的声明发布时立即生效。建议您定期阅读声明,了解声明变更的情况。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收集
1、我们收集您的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优化并丰富您的用户体验,这些个人信息是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您的个人身份的信息,包括:
①姓名
②移动电话
③您在网站的表格上输入的其他信息(电子邮箱、出生日期、学历等)
④在您上载到网站的内容中包含的任何个人信息
2、以上个人信息均是您自愿提供。您有权拒绝提供,但如果您拒绝提供某些个人信息,您将可能无法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可能对您使用产品或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于不满18岁的用户,须在其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并且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三、用户信息保护
用户使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采取一切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会向第三方透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但以下情况除外:
1、经您事先同意,向第三方披露。
2、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或者行政或司法机构的要求,向第三方或者行政、司法机构披露。
3、如您出现违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协议或相关规则的情况,需要向第三方披露。
4、为提供您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必须和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5、其它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根据法律、法规或者网站政策认为合适的披露。
以下情况造成个人信息外泄的,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不负任何责任:
1、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账户。
2、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信息的。
3、任何由于计算机问题、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因政府部门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
4、由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四、用户的账号,密码和安全性
用户注册后将获得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账号及密码,用户应当妥善账号及密码并对通过账号进行的行为负责。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用户账号或安全漏洞,应立即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五、邮件、短彩信服务规则
用户同意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通过邮件、短信、彩信等形式向用户发送订单信息、促销活动公告等,如果用户不想接收来自订单信息以外的邮件和短信,用户需及时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六、责任限制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对于用户因使用网络服务而遭受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承担责任,亦不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删除或储存失败承担责任。
七、用户义务
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义务: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规,不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的、庸俗的,淫秽等信息资料。不使用网络服务进行非法用途,如教唆他人实施犯罪或侵权行为。不干扰或破坏网络服务或与网络服务相连的服务器和网络。遵守所有涉及使用网络服务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用户须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若用户违反上述任何义务,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作出独立判断立即取消用户服务账号,并保留追究用户法律责任的权利。用户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使用记录将作为用户违反法律的证据。
八、更正或投诉
如果您需要查询、修改或更正您的个人信息,或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有任何疑问或投诉,您可以拨打电话40004-98986联系我们。
九、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本服务条款的生效、履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如发生争议应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仲裁裁决是终局的。本服务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而导致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