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费:0.8万
学制:2年
方式:网络班
地点:吉林
一、学科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于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1999年开始招生。学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社会发展议题和地方社会建设开展研究,形成家政学、应用社会学、老年社会福祉三个研究方向,在家政学研究和"三农问题"社会学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
学科目前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学术梯队稳定,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现有"吉林省家政服务业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培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1个,吉林省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1个,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农业部课题3项,省社会科学基金、科技厅、教育厅等相关课题50余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160余万。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70篇。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熟悉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主要调查技术,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家政、农村、养老等研究领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
4、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社会学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鼓励实行以导师科研团队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文献阅读报告、科研进展汇报及学额为论文全程指导,对交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组成交叉学科的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3、课程学习与实践、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要认真学好理论课,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考核要求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教学实践活动。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24 | 18 | 20 | 11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学期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s10193b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1 |
s10193b2 | 外国语 | 80 | 2 | 1 | |||
学科必修课 | s0303b01 | 社会学原理 | 32 | 2 | 1 | ||
s0303b02 | 西方社会学理论 | 32 | 2 | 1 | |||
s0303b03 | 社会研究方法 | 32 | 2 | 1 | |||
s0303b04 | 社会科学前沿研究 | 16 | 1 | 1 | |||
非学位课 | 公共选修课 | s10193x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1 | |
s10193x3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2 | |||
s10193x4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1 | |||
s10193x6 | 雅思 | 32 | 2 | 2 | |||
s10193x5 | 论文写作指导 | 16 | 1 | 2 | |||
学科选修课 | s0303x01 | 老年社会学 | 32 | 2 | 老年社会福祉方向必选 | 2 | |
s0303x02 | 老年社会福利专题 | 32 | 2 | 老年社会福祉方向必选 | 2 | ||
s0303x03 | 农村社会学 | 32 | 2 | 应用社会学方向必选 | 2 | ||
s0303x04 | 农村发展研究前沿 | 32 | 2 | 应用社会学方向必选 | 2 | ||
s0303x05 | 家政与社会发展 | 32 | 2 | 家政学方向必选 | 2 | ||
s0303x06 | 家庭社会学 | 32 | 2 | 家政学方向必选 | 2 | ||
s0303x07 | 家庭心理学 | 32 | 2 | \ | 2 | ||
s0303x08 | 专业学术论文写作 | 16 | 1 | 2 | |||
必修环节 | h1019301 | 开题报告 | \ | 1 | \ | ||
h1019302 | 中期考核 | 1 | |||||
h1019303 | 学术活动 | 2 | |||||
h1019304 | 教学实践 | 1 | |||||
h1019305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1 |
3、教学方法
①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由系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对硕士研究生倡导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
①课程考核课程考试可采用不同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课程论文、学生做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70分为及格,其他课程60分及格。
②必修环节考核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必修环节。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要求查阅文献资料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应占40%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50%,并根据综述内容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并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组织学科专家二次论证,具体方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方法》执行。(1学分)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入学后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各学科方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状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1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4、教学实践(1学分)
可采用协助导师担任助教、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形式,硕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学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发表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求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相关简章
感谢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友好访问,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基本原则,本网将按照本声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提醒您仔细阅读。
一、用户须知
1、本网站尊重您的隐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处理网络个人信息的规定来处理您的信息。
2、本声明将介绍我们如何处理通过网站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访问和更正这些个人信息的权利。
3、本网站享有变更本声明的权利,这些变更信息在更改的声明发布时立即生效。建议您定期阅读声明,了解声明变更的情况。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收集
1、我们收集您的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优化并丰富您的用户体验,这些个人信息是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您的个人身份的信息,包括:
①姓名
②移动电话
③您在网站的表格上输入的其他信息(电子邮箱、出生日期、学历等)
④在您上载到网站的内容中包含的任何个人信息
2、以上个人信息均是您自愿提供。您有权拒绝提供,但如果您拒绝提供某些个人信息,您将可能无法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可能对您使用产品或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于不满18岁的用户,须在其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并且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三、用户信息保护
用户使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采取一切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会向第三方透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但以下情况除外:
1、经您事先同意,向第三方披露。
2、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或者行政或司法机构的要求,向第三方或者行政、司法机构披露。
3、如您出现违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协议或相关规则的情况,需要向第三方披露。
4、为提供您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必须和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5、其它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根据法律、法规或者网站政策认为合适的披露。
以下情况造成个人信息外泄的,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不负任何责任:
1、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账户。
2、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信息的。
3、任何由于计算机问题、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因政府部门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
4、由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四、用户的账号,密码和安全性
用户注册后将获得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账号及密码,用户应当妥善账号及密码并对通过账号进行的行为负责。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用户账号或安全漏洞,应立即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五、邮件、短彩信服务规则
用户同意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通过邮件、短信、彩信等形式向用户发送订单信息、促销活动公告等,如果用户不想接收来自订单信息以外的邮件和短信,用户需及时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六、责任限制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对于用户因使用网络服务而遭受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承担责任,亦不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删除或储存失败承担责任。
七、用户义务
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义务: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规,不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的、庸俗的,淫秽等信息资料。不使用网络服务进行非法用途,如教唆他人实施犯罪或侵权行为。不干扰或破坏网络服务或与网络服务相连的服务器和网络。遵守所有涉及使用网络服务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用户须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若用户违反上述任何义务,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作出独立判断立即取消用户服务账号,并保留追究用户法律责任的权利。用户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使用记录将作为用户违反法律的证据。
八、更正或投诉
如果您需要查询、修改或更正您的个人信息,或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有任何疑问或投诉,您可以拨打电话40004-98986联系我们。
九、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本服务条款的生效、履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如发生争议应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仲裁裁决是终局的。本服务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而导致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