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
四川农业大学
  • 简章:2篇
  • 学费:¥2.40~9.00万
  • 学制:2~3年
  • 简称:四川农大
  • 招生:上海 江苏 浙江 湖北 广东 四川
  • 方式:网络班 周末班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农学院

基础设施完善 师资雄厚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是以作物学科为优势、生物科学为特色,农学为主体,涵盖理学与管理学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二级学院,先后从农学院(系)独立出的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由学院统一管理。

  历史沿革。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农科专业,1935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并入国立四川大学后,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下设的农学系。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独立建校,下设农学系,其后根据发展需要学校陆续将部分学科或专业拆分单独建系(所),如土化系、农经系、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1993年在原农学系与土化系基础上成立农业科技学院,后更名为农学院,随后又分出玉米研究所。2003年3月土化系、微生物系与气象教研室分出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2010年10月,农学院整体从雅安搬迁至成都校区,与先期搬入的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汇合,形成了“一院三所”融合办学格局,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了新的契机。目前学院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流动站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

  优良传统。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心系“三农”、艰苦创业、献身农业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楷模。早期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著名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等所形成的“二杨精神”,经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周开达院士、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荣廷昭院士和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颜济教授等传承发展,成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源泉与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农学人献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事业。近年来,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专家不断在各研究方向脱颖而出,他们正在新时期传承和发扬着“川农大精神”,活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农业科学的各条战线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积蓄着学院发展的新动能。

  学科专业。学院下设作物遗传育种学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系、特用植物生产学系、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系、植物保护学系、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学系6个系室、1个副处级建制的生态农业研究所、1个院级教学科研试验站。学院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植物保护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等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作物遗传育种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开设了农学、烟草、植物保护、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种子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目前均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其中植物保护专业从2014年起在一本招生、农村区域发展和烟草专业从2015年起开始在一本招生)。学院各本科专业录取分数和平均第一志愿率逐年提升。从2015年起,所在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师资队伍。现有“一院三所”专任教师205人承担农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生师比为7.0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21人(正高级58人,副高级63人),近5年新增教师72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西南作物特异基因发掘与利用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

  育人体系。学院(包括三个研究所)具有从本科到硕、博士研究生的完整育人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446人,硕士研究生772人,博士研究生216人。完成了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创新实验区项目,建成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拥有作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农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作物育种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平台、教学团队和社会资源协同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以“严管理、高标准”著称,课程体系健全,坚持导师为主、团队指导,论文研究创新性或应用性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重用。

  科学研究。学院(包括三个研究所)十分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科学研究是学院的传统优势。建有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和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农业部西南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和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先后在作物基因资源、育种理论与方法、品种选育方面主持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50余项,总经费2.1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4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40项。在Cell、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5项,选育宜香优2115、F优498等为代表的国审品种18个,创新的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10项技术被列为农业部或四川省主推技术。

  合作交流。先后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加拿大农业部东部粮食与油料作物研究所等29家国外科研单位建立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Bob Mcintosh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Bernard Baum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Pamela Ronald教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Thomas Lübberstedt博士等16个国家200余名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通过建设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教学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将“产学研推、农科教企”紧密结合,投身于精准扶贫和社会服务工作,选育的新品种和研制的新技术年推广5000多万亩。

  

推荐简章

共2篇简章
专业方向 专业 关注度 学制 学费 授课方式 地区
全国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06-90680

全国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热门专题

更多
  • 1
  • 2
  • 3
  • 4
  • 5

热门常见问题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在线问答

更多

在职研究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