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 简章:80篇
  • 学费:¥2.20~19.80万
  • 学制:2~3年
  • 简称:中国政法
  • 招生:北京 上海 江苏 湖北 福建 河北
  • 方式:周末班 网络班 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中国政法大学】于志刚:紧盯“三点一线” 瞄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总目标

来源:在职研究生之家 时间:2018-04-26 08:59:50

  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频道报道 2012年3月,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三十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如何抢占先机,把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谱写法大新的壮丽篇章,是我校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新主题。8月28日,我校召开落实“高教三十条”工作会,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分别从学科建设、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工作等方面,就如何应对挑战、领会并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的精神作了精彩阐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更是教务处的中心任务和职责所在。在落实“高教30条”的思考和工作中,教务处更是丝毫不敢怠慢。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政法大学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中,中心问题是建立人才培养的法大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的法大特色,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法大特色”,实际上是要回答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作为特色性大学,它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相比,在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区分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中国政法大学作为特色性大学,它的法学人才培养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相比,在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区分度上有什么不同?三是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它和西南政法大学等其他专业政法院校相比,在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区分度上有什么不同?
 

  带着以上思考,今后几年教务处将紧扣“高教30条”的精神,以建立“法大特色”为抓手,推动本科教学管理和服务在理念、具体举措等方面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转向同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国际性人才”的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具体的工作举措,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线”:
 

  一、第一个点:专业建设的法大特色

  推动本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未来几年教务处的核心工作。具体思路和抓手包括:

  1.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学校“特而强”的法学专业特色,坚定有力地做强法学专业

  以国家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契机,通过争取国家级项目来拼抢政策、资金支持和先行先试机会,强化、突出法学本科专业建设上的领跑地位和优势。(教务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努力:在暑假期间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在卓越法律人教育培养基地的评审中,成功地囊括了“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和“西部基层型”全部三类基地的建设项目;二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成功地获评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唯一的法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200万元建设经费。三是连续第3次获批北京市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获得50万元建设经费。)
 

  2.实施“本科专业特色化建设计划”

  推动本科专业的时代转型和特色化建设,通过特色而异军突起,形成具有法大特色与彰显度的专业独有亮点和区分度,以转型提升竞争力。主要思路是:

  第一,专业共建的协同创新。

  敏锐发现、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战略需求,通过和科研院所、司法机关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推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和与时俱进,真正培养中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抢手人才”,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暑假期间,学校和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共同将侦查学改造为“侦查学(网络犯罪侦查)”,完成了颇具亮点的特色化改造,从今年开始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网络犯罪侦查人才),今后,教务处将以此为起点和蓝本,推动更多专业通过协同创新在特色化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第二,强化通过“课程体系更新”促进“专业建设特色化”的理念和工作力度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是教务处推动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抓手,成效显著,早期定位为支撑学科的一些法学以外学科成长迅速,“支撑性”角色日益淡化,学校发展定位中的“多科性”特点日益凸显。今后教务处将转变工作方向,强化通过“课程体系更新”促进“专业建设特色化”的理念和工作力度,推动所有专业凝炼出自身的“法大特色”,尤其是在专业交叉、融合方面,形成法大的独有特色。
 

  二、第二个点:培养模式的法大特色

  培养模式的法大特色,一是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培养学生“坚定的公共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要破除法学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内部矛盾:学生的规则意识过强而包容性不足,善于死记硬背而缺少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只讲因果关系而缺乏人文情怀。
 

  1.培育以培养学生“心智、人格”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继续坚持“孕育人文精神,增加科学素养,锤炼公共品质,拓宽知识视野”的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充实、丰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成功建设模式和经验,汇集京城科研机构、大学近10位院士和诸多著名学者,培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和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修养为目标的《艺术与审美》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课程筹备已经完成,《艺术与审美》的建设方案已经初具雏形。
 

  2.突出和重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防止“千生一面”

  教务处过去多年着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群”的全面发展,成效显著。今后几年,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将同时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理念和着力点。
 

  第一,以学分为调控杠杆,在给学生“减负”、不增加甚至减少总学分的前提下,通过精减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提高学生自主修读课程的学分比例,推动学生释放个性、自主学习。
 

  第二,设置“创新学分”,对于参与学科竞赛、“本科生创新论坛”且进入复赛的学生,予以1-3个学分的奖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创新性竞赛。
 

  3.开创“同步实践教学”的法大模式

  在校内搭建常态化的现场教学平台,创设和全面实施“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同步完成。
 

  第一,实况转播庭审

  假期里,张桂琳校长代表学校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签署协议,从9月份开始,利用已经建成的墙幕式教室,每周实况转播两个法院的三个庭审。未来两年内争取在在全国每1个省份选定至少1个先进法院合作,实现每天上下午各转播一个法院的庭审,供全校学生观摩学习。
 

  第二,创建审判、检察判例案卷副本档案室

  全世界法学院校都在进行案例教学,而中国所有的法学院校没有一本真实的案例卷宗,用于案例教学的都是“学理案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9月中旬将举行仪式,揭牌建立检察、审判原始案卷2个副本档案阅览室。在假期里通过艰苦努力,检察、法院系统已经承诺捐赠原始案件卷宗副本近1000套,今后本科教学将在学生阅读原始判例中实现同步实践教学。
 

  第三,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之外,下个学期,将启动实况庭审录像资料库的建设,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调取视频,自主观摩学习;启动角色体验式法庭教学课程的培育,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以角色体验为形式的法庭技能训练。
 

  第四,通过“双千计划”批量引入能够完成司法实务课程讲授的高层次专家

  本学期开学后,将首批聘请全国检察系统的5位具有长期丰富一线司法经验的专家型领导到我校任教2年(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两位厅长、2位省检察院的副检察长、1位地级检察院的检察长),承担本科生司法实务类课程的讲授。
 

  4.推行人才培养的类型化

  以成功申报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和西部基层型三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契机,探索和尝试法律人才培养的类型化。在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支持下,在我校筹建 “教育部民族地区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集中力量将“成思危现代金融精英班”办出特色和水平,办出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彰显度。拓展“科教协同育人计划”的合作范围,继侦查学专业的成功探索之外,积极探索在更多专业摸索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推进人才培养的类型化。
 

  三、第三个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教务处将在国际视野、国际经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三个层面上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1)建立批量、常态、长期的本科国际交流模式。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等政府资助项目,改变目前以暑期学校为主的本科生短期国际交流模式,建立批量、常态、长期(3个月、6个月、1年或者2年)国际交流的固定通道。探索课程、项目、专业建设的国际合作等多种国际化模式,在部分特色专业推动“2+2”、“3+1”式联合培养。
 

  (2)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提升海外实习实践的学生数量。(暑假期间,已经和1个日本的全球500强企业的法务部和1个日本律师事务所达成协议,建立2个“本科生海外实习基地”,每年接受我校学生前往实习。协议签订仪式不久将在我校进行。)
 

  (3)提高学校聘任的外籍教师、外国专家的数量和比例。逐渐改变以引进外籍语言教师为主的传统做法,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外籍专业教师,引进、试用全英文境外优秀教材和国际网络公开课,建立邀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短期授课的工作机制。
 

  (4)建设“国际小学期”。经过3年的过渡期,单个学期由18个教学周缩减至16个教学周,每学年节余出的4个教学周(约30天)集中于6、7月份,建立“国际小学期”,集中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短课程教学,构建多种形式的国际夏令营和暑期班。
 

  (5)以社会捐赠为主要来源,设立本科生国际交流基金,资助本科生国际交流与培养,资助本科生国际竞赛和引进国际课程。成立“本科生国际交流与国际竞赛指导委员会”,指导国际学术竞赛,帮助建立学生交流的国际合作渠道。
 

  (5)为服务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以学术英语、学科英语和通用英语为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项工作在李树忠校长在任教务处处长时就已经启动,外语学院付出了巨大心血,通过外调内研,方案已经成熟,本学期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四、一条线: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除了“实况转播庭审”等举措,教务处将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强化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的法大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1)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以投影仪为教学唯一设备的现状,批量化地增添融黑板和电子屏幕为一体的“电子黑板”,建设“墙幕式”电子教室,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调动、展示整个网络资源和电子图书馆资源,能够开设跨校、跨国的讨论课。
 

  (2)实现跨校区、跨校、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电子黑板”、“墙幕式”教室为基础,实现两个校区在学术讲座等方面的同步共享。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大学间多种形式的网络讨论课,探索国际知名教授跨国网络授课的具体形式。
 

  (3)推动学校和实践基地的数据共享:建设检察、审判信息系统实训教室,由实践基地向学校定期地传送案件数据,让学生在教室内可以随时实现司法系统任何一个角色、岗位和办案环节、流程的模拟和实训,模拟法官、检察官去还原、重走每一个案件的实际流程。
 

  (4)实施虚拟的“第三学期”修读模式:打破现行“春季学期+秋季学期+暑期学校”的教学运行周期,突破教室、校园等时空条件,让学生利用假期、晚上等自由时间,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完成8—10个任选学分的视频课程修读,激发学生学业修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未来几年内,通过紧抓“三点一线”,一定能够建立人才培养的法大特色,一定能够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目标。


原文来源 法大新闻网
 

推荐阅读:

热门简章

更多
  • 很多的考生在考试失利的时候,才发现是英语把自己给绊倒了。那么英语如何有这么大的威力,能够使我们与在职研究生失之交臂呢?英语是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难,可是我们也完全有把握掌控自己的成与败。下面就请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的一名考生给我们讲讲她是如何应战英语的考试。&

  • 英语是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最难通过的一科,应归英语考试有哪些策略呢?下面我们就来为您解答一下在职研究生的相关知识吧。 在职研究生学员要找对了适当的方法,单词和阅读理解齐头并进,通过阅读记单词,阅读理解和单词每天必看,从备考持续至考试前一天。&

  • 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员一定要有逻辑性,因为我们现在应对考试最主要的就是辩证分析考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通过考试! 在职研究生学员一定要听辅导班的课程,因为论证有效性分析一不小心就可能偏题了,语文拉分很大。但也不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建议每篇作文

  • 我们报考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人脉以及我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在职场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名校的商学院往往是在职人员读MBA的首选,不仅仅在品牌大口碑好,更是因为名校的各方面资源及证书含金量都要高于

  • 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冲刺阶段在职研究生学员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为您解答一下在职研究生的相关知识吧。 在职研究生复习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迫了,以前复习过的知识多了,这时候同学反而会感觉到脑子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