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频道报道 9月28日下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期间贺信和讲话精神,学习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为主题,研究探讨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学习会由党委书记陈文申主持,在校全体党委常委参加学习,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第28个教师节期间关于做好教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中组部等部委印发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相关文件。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殷切期待。>
对照中央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与会人员围绕我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总结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深入剖析了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表示,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学校发展全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拿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落实好学院的责任,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提供坚实的保障,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苏志武校长指出,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小而言之,它关系到学校竞争的成败,大而言之,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近年来我校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高层次人才队伍一直是学校发展的一个软肋,可以说,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源,归根结底是缺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当前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即与国际化要求不适应,与专业化要求不适应,与实践能力要求不适应。要突破这三个不适应,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洋中结合”,通过多种方式聘任一批外籍高水平教师来校授课,提高我校教师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二是“专兼结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借鉴国外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办学经验,大力引进一批业界高层次人才来校兼职,大幅度提高兼职教师比例。三是“引培结合”,既要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快速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又要立足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学校现有的人才,使得优秀人才和富有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苏校长指出,引进高层次人才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时为常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高层次人才不是等来的,一味等待只会错失机会,只有放眼四海,主动走出校园,主动沟通接洽,才有可能引进来高层次人才。同时,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必须建立一整套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学校和各学院要紧绷一根弦,时时想着高层次人才,时时发现、跟踪和接洽高层次人才。苏校长还强调,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要坚持以德为先的标准,着眼于德才兼备,德艺双馨。>
陈文申书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心。对于我校来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我校是一所行业特色明显的综合性大学,虽然在综合实力上与一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在一些优势学科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要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引进其他高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要加大自己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将着眼点放在在校学生的培养上,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拔尖创新人才,跟踪关心他们的成长,为学校未来高层次人才引进做好储备。三是在资源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学院和学科作为试点,设立科研特区和学科特区,对优秀人才予以重点扶持,特殊对待,尽快使之脱颖而出。>
陈书记强调,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要充分发挥好学院和老师的作用,将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学院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工作任务,作为年度考核述职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通过与本学科领域同行的广泛接触发现高层次人才,为接洽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牵线搭桥。同时,各学院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建立起本学科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目标,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搞好服务上,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筑牢基础。
>原文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
感谢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友好访问,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基本原则,本网将按照本声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提醒您仔细阅读。
一、用户须知
1、本网站尊重您的隐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处理网络个人信息的规定来处理您的信息。
2、本声明将介绍我们如何处理通过网站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访问和更正这些个人信息的权利。
3、本网站享有变更本声明的权利,这些变更信息在更改的声明发布时立即生效。建议您定期阅读声明,了解声明变更的情况。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收集
1、我们收集您的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优化并丰富您的用户体验,这些个人信息是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您的个人身份的信息,包括:
①姓名
②移动电话
③您在网站的表格上输入的其他信息(电子邮箱、出生日期、学历等)
④在您上载到网站的内容中包含的任何个人信息
2、以上个人信息均是您自愿提供。您有权拒绝提供,但如果您拒绝提供某些个人信息,您将可能无法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可能对您使用产品或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于不满18岁的用户,须在其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并且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三、用户信息保护
用户使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采取一切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会向第三方透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但以下情况除外:
1、经您事先同意,向第三方披露。
2、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或者行政或司法机构的要求,向第三方或者行政、司法机构披露。
3、如您出现违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协议或相关规则的情况,需要向第三方披露。
4、为提供您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必须和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5、其它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根据法律、法规或者网站政策认为合适的披露。
以下情况造成个人信息外泄的,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不负任何责任:
1、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账户。
2、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信息的。
3、任何由于计算机问题、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因政府部门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
4、由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四、用户的账号,密码和安全性
用户注册后将获得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账号及密码,用户应当妥善账号及密码并对通过账号进行的行为负责。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用户账号或安全漏洞,应立即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五、邮件、短彩信服务规则
用户同意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通过邮件、短信、彩信等形式向用户发送订单信息、促销活动公告等,如果用户不想接收来自订单信息以外的邮件和短信,用户需及时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六、责任限制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对于用户因使用网络服务而遭受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承担责任,亦不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删除或储存失败承担责任。
七、用户义务
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义务: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规,不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的、庸俗的,淫秽等信息资料。不使用网络服务进行非法用途,如教唆他人实施犯罪或侵权行为。不干扰或破坏网络服务或与网络服务相连的服务器和网络。遵守所有涉及使用网络服务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用户须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若用户违反上述任何义务,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作出独立判断立即取消用户服务账号,并保留追究用户法律责任的权利。用户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使用记录将作为用户违反法律的证据。
八、更正或投诉
如果您需要查询、修改或更正您的个人信息,或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有任何疑问或投诉,您可以拨打电话40004-98986联系我们。
九、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本服务条款的生效、履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如发生争议应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仲裁裁决是终局的。本服务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而导致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