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
吉林农业大学
  • 简章:52篇
  • 学费:¥0.80~5.00万
  • 学制:2~3年
  • 简称:吉林农大
  • 招生:吉林
  • 方式:网络班 周末班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费:0.8万

学制:2年

方式:网络班 

地点:吉林

网上报名
简介: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制2年,学费8000元。利用网络授课,本科有学位者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始建于1979年,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吉林省重点学科、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建设学科(A类)。经过40余年的积淀和发展,学科现已形成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食物经济管理、农村发展等4个二级学科。2005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等多个科研平台,首批入选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学科现有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1人。学科队伍均具有博士学位,50%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科队伍中,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第六届、第七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吉林省万人计划青年人才1人。

学科注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16-2019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近60项,项目总经费达1100多万元。发表SSCI/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学术论文总计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3项,为政府部门提供多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

二、培养目标

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较全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坚定"两个维护",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术素养与业务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3、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精神向上,包容合作,诚实守信。

三、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管理。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畜牧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体制变革的特点,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

2、食物经济管理。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及管理学基本理论在食品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等领域应用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市场与贸易、食品物流与供应链、食品质量保障与质量安全等方面。

3、农村发展。主要侧重于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实践。其研究内容包括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农村财政与金融、农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贫困、土地资源管理等。

4、林业经济管理。主要侧重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在林业领域应用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森林资源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环境管理、森林资源产权制度与政策创新等问题。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鼓励实行以导师科研团队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文献阅读报告、科研进展汇报及学额为论文全程指导,对交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组成交叉学科的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3、课程学习与实践、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要认真学好理论课,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考核要求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教学实践活动。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课程学分下限 课程学分上限 学位课学分 学位课及格成绩 其他课及格成绩
29 23 25 16 70 60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必修课 s10193b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36 2 1
s10193b2 外国语 80 2 1
学科必修课 s1203b01 微观经济学(中级) 40 2.5 1
s1203b02 宏观经济学(中级) 32 2 2
s1203b03 计量经济学(中级) 40 2.5 1
s1203b04 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 32 2 1
s1203b05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法 32 2 1
s1203b06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16 1 2
非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s10193x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社会科学类必选
s10193x3 第二外国语(英语) 32 2 2 小语种者必选
s10193x4 生物信息学 32 2 1
s10193x6 雅思 32 2 2
s10193x5 论文写作指导 16 1 2
学科选修课 s1203x01 农业资源经济与管理Ⅰ 24 1.5 2 最低选修6学分
s1203x02 农村发展与治理 24 1.5 2
s1203x03 农业合作与组织行为 24 1.5 2
s1203x04 产业经济学 24 1.5 2
s1203x05 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16 1 2
s1203x06 经典文献选读及研讨 16 1 2
s1203x07 食物经济管理专题 16 1 2
s1203x08 农业政策专题 16 1 2
s1203x09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专题 16 1 2
s1203x10 林业经济管理专题 16 1 2
s1203x11 粮食经济专题 16 1 2
s1203x12 畜牧业经济专题 16 1 2
s1203x13 系统理论与方法 16 1 2
必修环节 h1019301 开题报告 1 3
h1019302 中期考核 1 4
h1019303 学术活动 2 1-6
h1019304 教学实践 1 1-5
h1019305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1 1-6
补本课 微观经济学 跨学科硕士生从中选择4门,可通过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自学或跟随本科课程学习,由导师负责考核。
宏观经济学
管理学
计量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3、教学方法

①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由系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对硕士研究生倡导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

①课程考核课程考试可采用不同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课程论文、学生做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70分为及格,其他课程60分及格。

②必修环节考核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必修环节。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要求查阅文献资料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应占40%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50%,并根据综述内容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并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组织学科专家二次论证,具体方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方法》执行。(1学分)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入学后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各学科方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状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1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4、教学实践(1学分)

可采用协助导师担任助教、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形式,硕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学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发表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求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关键词:
吉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经济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

相关简章

更多
个人信息保护声明

感谢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友好访问,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基本原则,本网将按照本声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提醒您仔细阅读。

一、用户须知

1、本网站尊重您的隐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处理网络个人信息的规定来处理您的信息。

2、本声明将介绍我们如何处理通过网站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访问和更正这些个人信息的权利。

3、本网站享有变更本声明的权利,这些变更信息在更改的声明发布时立即生效。建议您定期阅读声明,了解声明变更的情况。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收集

1、我们收集您的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优化并丰富您的用户体验,这些个人信息是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您的个人身份的信息,包括:

①姓名

②移动电话

③您在网站的表格上输入的其他信息(电子邮箱、出生日期、学历等)

④在您上载到网站的内容中包含的任何个人信息

2、以上个人信息均是您自愿提供。您有权拒绝提供,但如果您拒绝提供某些个人信息,您将可能无法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可能对您使用产品或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于不满18岁的用户,须在其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并且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三、用户信息保护

用户使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采取一切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会向第三方透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但以下情况除外:

1、经您事先同意,向第三方披露。

2、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或者行政或司法机构的要求,向第三方或者行政、司法机构披露。

3、如您出现违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协议或相关规则的情况,需要向第三方披露。

4、为提供您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必须和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5、其它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根据法律、法规或者网站政策认为合适的披露。

以下情况造成个人信息外泄的,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不负任何责任:

1、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账户。

2、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信息的。

3、任何由于计算机问题、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因政府部门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

4、由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四、用户的账号,密码和安全性

用户注册后将获得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账号及密码,用户应当妥善账号及密码并对通过账号进行的行为负责。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用户账号或安全漏洞,应立即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五、邮件、短彩信服务规则

用户同意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通过邮件、短信、彩信等形式向用户发送订单信息、促销活动公告等,如果用户不想接收来自订单信息以外的邮件和短信,用户需及时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六、责任限制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对于用户因使用网络服务而遭受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承担责任,亦不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删除或储存失败承担责任。

七、用户义务

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义务: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规,不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的、庸俗的,淫秽等信息资料。不使用网络服务进行非法用途,如教唆他人实施犯罪或侵权行为。不干扰或破坏网络服务或与网络服务相连的服务器和网络。遵守所有涉及使用网络服务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用户须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若用户违反上述任何义务,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作出独立判断立即取消用户服务账号,并保留追究用户法律责任的权利。用户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使用记录将作为用户违反法律的证据。

八、更正或投诉

如果您需要查询、修改或更正您的个人信息,或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有任何疑问或投诉,您可以拨打电话40004-98986联系我们。

九、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本服务条款的生效、履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如发生争议应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仲裁裁决是终局的。本服务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而导致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提示